一、 總體概況
2003网站太阳集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有60多年的發展曆史,在國内率先開展鈾礦山通風與輻射安全和核電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安全為向導的安全系統工程與風險評估、安全智能監測與控制、鈾礦冶安全與退役治理理論與技術、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理論與技術、核應急技術與裝備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2003网站太阳集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國内唯一為核安全領域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本學科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
本學科已成為國内核安全、核環境、核安保、核應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單位,國家原子能機構國際合作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單位、中國公共安全學會理事單位、中國核學會核安全分會理事單位。本學科擁有“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省部共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築環境氣載污染物治理與放射性防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核安全與核應急技術”國防特色學科、“核設施應急安全技術與裝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鈾尾礦庫退役治理工程”湖南省技術研究中心、“核電建設環保安全與節能技術”中核建重點實驗室,擁有“鈾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核環保安全”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等10個國家、省部級學科平台。
學科現有在校教師4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23人。40歲以下(含)教師人數23人,占比54.8%;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數20人,占比47.6%;具有博士學位教師人數38人,占比超過90%;20餘名教師具有海外經曆。此外,學位點校外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可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教師4人,整體人才組成與梯隊分布合理。學科面向核安全與退役治理領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安全科學關鍵技術與世界前沿技術,設立了5大學科團隊,分别為安全系統工程與風險評估團隊、安全智能監測與控制團隊、鈾礦冶安全與退役治理理論與技術團隊、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處置理論與技術團隊、核應急技術與裝備團隊。
2022年度在校研究生1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6人,安全科學與工程學術型研究生34人,資源與環境(安全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81人。
二、 研究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2年,教師及研究生黨支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指示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良好師德師風,溫故黨史黨紀。全體教師及研究生始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守“因核而生、為核而建、以核為核”的初心使命,紮實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重點拓展“兩彈一星”精神、核工業精神、愛國精神、紅色精神、奉獻精神等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功效,着力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核安全、大安全緊缺人才,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貢獻南華力量。
(一)課程思政改革
以“兩彈一星”、核工業精神貫穿課程思政全過程。始終将“兩彈一星”精神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示範通識課、專業特色課和“第二課堂成績單”,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每位師生都擔負起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的使命、每門課程都融入“兩彈一星”精神的元素、每項育人活動都彰顯“兩彈一星”精神思政引領的力量,做到“課課有思政,思政有内容,内容有典型,典型有影響”。郭倩、楊蓉兩位教師獲得2022年度2003网站太阳集团課程思政教學大賽校賽二等獎。
(二)社會實踐開展有深度
以核工業精神融入社會實踐全周期。通過“四個走進”,踐行“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走進西部”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在核工業基地感受老一輩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走進企業”見習體驗,在鈾礦山、核企業及相關科研院所感受核工業發展的光輝成就;“走進生産”實習實訓,親身參與生産科研實踐;“走進心靈”深度訪談,實現核工業精神“注入靈魂”。
(三)意識形态管理有精度
以愛國主義精神築牢意識形态新陣地。按照“創新思維、樹立觀念、掌握主動、占領陣地”的思路,通過“四個融入”,讓維護國家安全成為愛國主義精神内涵的新拓展。把愛國主義融入平安中國教育中,樹立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把愛國主義融入核安全教育中,樹立學生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理念。把愛國主義融入網絡安全教育中,樹立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把愛國主義融入新媒體教育中,牢牢占領意識形态新陣地和制高點。
(四)黨支部建設有力度
在抗疫非常時期,研究生黨支部全年共開展6次政治理論學習,支部書記為黨員講黨課2次,開展圍繞疫情防控、意識形态、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等理論學習與探讨。定期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學生黨支部主題教育活動,以紅色精神激發基層組織新活力,通過觀看紅色電影、講好紅色故事、唱響紅色歌曲等,實現思想淬煉、政治曆練、實踐鍛煉、意志磨煉,使全體黨員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激發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
(五)思政隊伍建設有效度
以奉獻精神打造思政隊伍新動能。通過價值引導、典型示範、實踐養成,大力弘揚奉獻精神,讓理想支撐奉獻、讓忠誠诠釋奉獻、讓奮鬥書寫奉獻、讓淡泊彰顯奉獻、讓機制激勵奉獻,全力打造一支由院領導、學科帶頭人、導師、教師、輔導員、學生幹部組成的多維度思政隊伍,讓人人都成為育人主體,變“導師獨唱”為“全員合唱”。郭倩、楊蓉兩位教師獲得2022年度2003网站太阳集团課程思政教學大賽校賽二等獎。
圖
1
研究生支部政治理論學習與研究生黨員發展
2022年,全院共舉辦大型思想教育活動3次(新生入學教育大會,學院研究生代表大會暨換屆大會,研究生幹部工作例會),學院領導對全體研究生幹部進行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次,并邀請優秀引進人才對全體研究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及科研心得交流講座。此外,學科特别注重通過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志剛獎學金,研究生三助一管,研究生就業等一系列關鍵節點對研究生進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院研究生整體思想上進,擁有較好的個人素質和理想信念以及強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可。

圖2 2022級新生開學典禮暨入學教育大會及研究生新生代表發言
圖3 研究生實驗室安全及衛生檢查
三、 研究生招生、培養相關制度及執行情況
(一)、研究生招生
學位點積極發動教師資源開展招生工作,更新研究生招生宣傳資料。2022年度,在分析2019-2021年培養、學位授予和就業等數據的基礎上,對各項招生計劃分配要素進行采集和分析,制定招生工作方案,開展複試。對于特别優秀的碩士研究生,推薦申請碩博連讀。2022年共招收碩士研究生44人,比上年增長了16%,招收博士研究生15人(含核專項3人)。
圖4 複試工作方案及複試相關信息公布
圖5 舉辦夏令營活動吸引優秀本科生深造

圖6 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
(二)、課程建設與實施情況
制定了《2003网站太阳集团碩士研究生課程質量控制暫行辦法》,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三個方面出發加強對研究生課程質量的控制。2022年度更新了研究生培養方案——《2003网站太阳集团全日制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22)》《2003网站太阳集团全日制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22)》《2003网站太阳集团全日制工程碩士 資源與環境 類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2022年版)》。新培養方案規定了學位點研究生的培養目标是:“培養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悉安全科學與工程的國内外發展最新狀況和趨勢,擁有寬廣深厚的安全科學理論基礎、系統的安全工程專業知識和紮實的安全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的從事安全科學研究、工程安全設計、安全技術攻關與技術改造、安全工程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學科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要求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并具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和一定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高層次人才。”調整了研究生學習年限與學分要求,增加了培養過程的占比,優化了學科研究方向,明确了畢業要求與學位标準,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科學和通識類的基礎知識,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一般方法及安全認識論與方法論;博士生應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态度與作風和熱愛生命的人文精神,應恪守學術道德,具備服務社會的曆史使命感、責任感及人道主義精神;應具備獲取知識能力、學術鑒别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學術創新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學位論文選題應立足于本學科前沿,在安全科學理論或工程技術與管理上能做出創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較大工程實踐價值或潛在的技術創造價值。學位論文需遵守國家和學校規定的基本規範。應在安全科學或工程技術與管理上做出創造性成果,反映在博士論文核心内容的各個部分。至少以第一作者在本學科相關領域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或SCI、EI檢索源期刊上發表論文2篇,并被SCI或EI檢索1篇,不包括會議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排名第一)或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排名前三),且第一署名單位必須是2003网站太阳集团,經學院學術委員會讨論審核,可根據成果等級與排名按1:1及以上比例折算成論文數。
狠抓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以新工科“六大理念”為指導,以服務國防工業、核工業和環保事業重大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核安全領域創新拔尖領軍人才為目标,成立核行業精英、學校教授、技術專家組成的課程改革專家組優化課程體系,打造核安全領域特色課程模塊,建構“前沿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科創課程”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更新教學内容。面向“四新”發展新趨勢,将世界核安全領域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成果、新案例融入教學内容,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融入主幹課程,促進我國核安全技術人才培養同世界高水平人才培養相同步,搶抓未來核安全領域緊缺人才培養的制高點。
創新教學方法。聚焦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培養,推動學生進企業、進科研院所、進實驗平台采取線上與線下、課内和課外、講授與研讨相結合的立體化、多維度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三)、導師選拔培訓
學位點切實貫徹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教研〔2018〕1号)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教研廳〔2019〕1号)等相關文件精神,依據《2003网站太阳集团研究生指導教師管理辦法》(南華政發〔2017〕1号)的相關要求,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确保研究生培養質量,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結合學校新增學位點需要開展研究生導師選拔和培養教育工作。對研究生導師經費、科研項目、科研業績、年齡等方面嚴格把關,通過層層審核、把關進行研究生導師遴選。學校定期集中組織開展研究生導師的培訓活動,安全科學與工程學位點鼓勵和加強導師的繼續培養和繼續教育工作。
為進一步規範高校教師履職履責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新時代高校教師道德風尚,努力建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校研究生教師隊伍。本學科的所有導師始終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 【2014】10号》、《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湘教通 【2021】33号 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等相關文件要求和精神;嚴格落實師德建設主體責任,加強對師德師風建設的組織領導;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嚴格遵守師德規範,建立健全師德考核、激勵、檢查、監督、通報、懲處等制度機制,形成責權明确、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體系;堅持嚴以律己,為人師表,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四)、師德師風建設情況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核能科學與工程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全面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
建立師德師風建設新機制。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标準,堅持把塑造“四有”好老師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任務,按照學校全面推進師德師風建設的總體布局和戰略部署,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不斷深化,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學科齊抓共管、黨支部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機制,“思想引導和行為引導相結合”的引導機制,“學校評價、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學校激勵與學科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教師自我約束與制度約束相結合”的約束機制,“制度保障、組織保障、資源保障相結合”的保障機制,打造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推進師德師風建設的新發展格局。
實施師德師風建設新做法。(1)以“三個堅持”即堅持思想鑄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堅持價值導向,引導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和黨員教師的模範帶頭作用。(2)以“三個注重”即注重課堂育德,在教育教學中提升師德素養;注重典型樹德,持續開展優秀教師選樹宣傳;注重規則立德,強化教師的法治和紀律教育,大力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3)以“四個嚴格”即嚴格招聘引進,把好教師隊伍入口;嚴格考核評價,落實師德第一标準;嚴格師德督導,建立多元監督體系。嚴格違規懲處,實施“一票否決”,徹底治理師德突出問題,将師德師風建設要求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4)以“四個強化”即強化地位提升,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強化權利保護,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強化尊師教育,厚植師道文化;強化各方聯動,着力營造尊師重教氛圍。通過以上做法,把推進師德師風建設任務落實落地落細。
(五)、學術訓練(實踐)情況
學位點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平台優勢,利用校内校外資源開展研究生培養工作。注重學術研究的實踐性,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探索與實踐中成長和創新。
(六)、學術交流情況
2022年雖然受疫情和國際形勢影響,學位點依然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積極通過網絡課程的方式邀請國際知名專家授課,并發動教師及學生參加國内外學術研讨會。
圖7 日本專家核環境安全前沿系列講座(線上)
圖8 學科教師參加中國礦業科技大會(線下)
為鍛煉研究生學術展示與交流能力,營造活躍的科研氛圍,為優秀研究生提供展示機會,學科積極發動碩博士研究生參加2003网站太阳集团 2022 學術年之研究生優秀學術成果牆報展。
(七)、研究生獎助情況
為資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鼓勵博士研究生進行學術創新,學位點嚴格按照國家和學校相關文件精神,具有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志剛獎學金,三助一管遴選等完備的獎助體系,嚴格按照《2003网站太阳集团研究生獎助學金管理辦法》等文件要求執行各類獎學金評定。2022年,安全科學與工程學位點研究生共獲得國家獎學金3人(博士1人,碩士2人)。
表1 博士研究生獎助學金體系
表2 碩士研究生獎助學金體系
四、 學位點建設與科學研究生
(一)、人才培養
學位點積極開展創新基地建設,通過校企聯合開展校外實踐教學與科研工作。2022年針對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多名研究生送往諸暨、北京等地進行聯合培養。
2022年度研究生獲得省級以上獎項2項。
表3 學科研究生獲得省級以上獎項
序号 |
獲獎人 |
獲獎作品名稱 |
獎項 |
獲獎等級 |
獲獎時間 |
1 |
魏翠悅、危嘉、任峥豪、劉義龍、候志雄 |
乏燃料後水池的核設施安全監測一體化系統 |
第三屆湖南省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 |
二等獎 |
2022.10.10 |
2 |
魏翠悅、侯志雄、危嘉、任峥豪、劉義龍 |
适用于高放環境的核能裝備安全監測智能一體化系統 |
第二屆湖南省研究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 |
二等獎 |
2022.11.19 |
(二)、教師隊伍建設
學位點積極引經高層次人才,培養專任教師,通過定期考察和績效獎勵的方式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2022年度,學科共引進青年博士3人(成兆文、謝宇鵬、趙芳),師資博士後1人(史克油),聘請馮長根教授為2003网站太阳集团名譽教授。
圖9 高山書記為馮長根教授頒發聘書
(三)科學研究
2022年度,學科青年教師共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項,發表學術論文44篇,出版專著1部。包括SCI收錄論文33篇,EI收錄論文3篇,CSCD論文1篇,中文核心論文3篇,其他論文4篇。其中,陶澤天教授在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A Novel Self-Assembled Cobalt-Free Perovskite Composite Cathode with Triple-Conduction for Intermediate Proton-Conducting Solid Oxide Fuel Cells”;趙勇博士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岩石力學與岩土工程學報(英文版)》發表原創研究論文“Improved uranium leaching efficiency from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using low-frequency vibration in the CO2+ O2 leaching process”。
(四)學科建設
2022年度,學科開展了2次學科建設座談會(學科全體教師參會)及10餘次讨論會。圍繞學科建設現狀與發展規劃、建設背景、思路、瓶頸、目标及現實舉措等方面進行了交流探讨,會議多次提出了加快建設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的意見和建議。會議還就學科發展與個人發展、科研與學生培養之間的關系,用高水平科研産出和高質量教學助力學科建設,加強學科團隊建設和人才梯隊培養,提高人才引育質效,專業前沿、社會需要和國家需求,推動科技創新與攻關,提升學科核心競争力等方面多次開展讨論。
圖10 2003网站太阳集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座談會
圖11 2003网站太阳集团安全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建設座談會
圖12 學科培養方案修訂讨論會
2022年度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通過了博士學術學位授權點合格性評估。其下安全工程專業順利通過了工程專業認證中期審核,以及2022年度一流專業中期考核,評估及考核結果優秀。此外,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進行了湖南省“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獲批《核安全與應急管理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被評為湖南省“十四五”重點學科。
(五)學科聲譽
2022年,學科承辦了由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主辦的《中國安全科學學報》創刊30周年大會、安全學科建設學術交流暨安全管理高峰論壇,因疫情防控影響,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安全相關領域的10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40多位高校及科研院所專家學者,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及會員單位、各分支機構代表、《學報》理事會、編委會及青年編委會成員,關注和支持“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的科研院所和企業界代表參會,助力安全學科建設和發展。本次論壇緊緊圍繞“統籌發展和安全,打造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戰略部署,服務“四個面向”,聚焦我國安全科學領域重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重點在生産安全、健康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應急安全、核安全等方面,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深化協同創新,實現同頻共振,為國家安全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會議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線下2個會場及學報理事單位組織參會人員達到2000餘人,在線觀看人數高峰期超過3.2萬人。學科将以此次論壇為契機,聚焦國家安全領域戰略需要,推動學校安全有關學科發展。
圖13 高峰論壇2003网站太阳集团分會場現場
五、 教育質量評估與分析
在校生總體學習成果良好。在校生能夠根據導師科研課題,結合自己的科研興趣開展課題研究,整體上都超過了學校、學院和學科規定的最低成果要求,學生都能夠按時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學位論文抽檢100%合格。2022年畢業碩士研究生26人,其中學術型碩士8人,專業型碩士18人(含1名在職工程碩士),博士研究生4人。經統計發現,博士研究生均能夠在攻讀期間獲得較好的科研成果。
(一)、課程體系
結合學科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創建了“畢業要求專業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體系。從2012年以來,5次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了專業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标。專業必修課全面覆蓋主要的研究方向,重點培養研究生科學思維和人文素質,以及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相關理論成果發表多篇論文及進行了大會交流,引起廣泛關注和認可。
(二)課程教學質量及其監督機制
高度重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根據“全員參與、全程監控、突出重點”的教學質量監控理念,形成了科學、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校、院均建立了教學管理幹部聽課制度、教學專項評價制度、教學檢查制度、校院兩級督導制度、學生網上評教制度、學生教學信息聯絡員制度等,不僅确保了課程的正常開設,而且通過教學督導聽課,對教學内容和形式進行監督。本學位點所有課程學生或教學督導評價合格,其中80%的課程教學評價為優良。學科教師積極參加各項教學競賽、并獲得各類教學榮譽。
圖14 學科教師獲得各類教學榮譽
(三)學習滿意度
每門課程授課結束後,研究生需以無記名方式進行在線評價。以學校綜合學生評教(60%)、督導專家評教(30%)、管理幹部及同行評教(10%)三部分的權重來确定課程的最終評價結果(除學生評教外的其他某項評教若未進行,則以學生評教結果作為最終評價結果)。近五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學習滿意度均超過95%。
(四)分流淘汰
研究生基本學制為3年,最長培養年限不超過4年。在最長年限内未能完成課程學習或學位論文的研究生,作結業或肄業處理,不再保留學籍。建立了完善的分流淘汰機制。分流淘汰節點為課程修讀、開題報告、中期檢查、預答辯、論文盲審、答辯,由學院統籌組織安排。對不合格者除勸退外,可以給予一定期限的延遲期,在延遲期仍不能完成的給予淘汰。
(五)論文質量
為進一步加強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管理,建立規範、科學,客觀的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切實把好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關,保證學位授予質量,學科參與了2022年度《2003网站太阳集团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修訂,并結合學院實際,制定并落實了《2003网站太阳集团碩士學位論文盲審評閱制度暫行辦法》。
在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程序方面多數高校都建立了“選題-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答辯”的完善的撰寫程序,還建立了學位論文學術不端監控機制,推出了“計算機反剽竊審查-匿名送外審-學位論文事後抽查”等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後”質量監控措施。
六、 改進措施
(一)、人才培養
繼續加強人才培養模式和結構優化,注重面向核工業培養适應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國家核能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計劃進一步擴大研究生的培養規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保持90%以上。指導學生申請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創新創業項目,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創業大賽,力争獲得,省級優博1-2人、優碩3-4人。
(二)、師資隊伍
進一步優化學位點團隊建設,完善5個科研團隊的“高中青”人才梯隊配比,拟引進學科帶頭人1名,高層次人才1~2名,優秀青年博士3~5名
(三)、平台建設與科學研究
2023年度,學科将繼續積極組織教師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基金、其他國防、軍隊、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項目的申請;并逐步開展企事業單位聯合項目及科研成果轉化,切實做好社會服務。
加強核安全與核應急專精特新産業學院建設,學科拟确定1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聯合多家學科及專業涉及領域“專精特新”或“小巨人”企業,對标建設指南要求的1+3+1(1個研究院、3個中心和1個平台),從工作、成效和特色三個方面描述産業學院的建設方案;同時面向研究院、中心及平台的三項專項建設工程,以提高畢業生就業和高校影響力兩大核心為目标,根據建設内容,制定規劃方案;最終從設施、組織、經費以及地方支持四個方面為産業學院建設提供保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