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概況
2003网站太阳集团礦業工程學科前身為創辦于1959年的衡陽礦冶工程學院放射性采礦專業和選礦專業。創建于1962年的核工業第六研究所于2002年并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其溶浸采礦研究室、常規采礦研究室、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重點實驗室并入本學科。學科于2001年被确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16年被确定為國防特色學科。
本學科1998年獲采礦工程碩士學位授權,2006年獲采礦工程博士學位授權,2011年獲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09年獲批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是國内唯一為鈾礦采冶領域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學科。
本學科擁有“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極貧鈾資源綠色開發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部級重點實驗室”、“鈾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湖南省工程中心”等8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平台,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和“礦業工程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研究生培養創新實踐基地”等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研究基地及湖南省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5個。礦業工程學科現有科研場地5000餘平米,擁有MLA工藝礦物學參數測試系統、透射電子顯微鏡、全自動比表面積和孔隙分析儀等科研設備總經費逾億元。
學科現有專任教師76人,其中正高職稱28人、副高職稱20人、博導20人、碩導40人,其中,55歲以上9人,35-55歲32人,35歲以下35人,擁有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湖南省教學名師、湖南省百人計劃、核工業優秀中青年專家、湖湘青年英才等省級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選者17人,形成以國家級、省級專家為引導,中青年骨幹教授為核心的良性發展團隊,保證學科在教學及科研方面的高效、高質量運轉。
近5年,學科承擔國防重點項目、國自科重點項目、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國自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自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等100餘項,總經費5000餘萬元;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5項;授權發明專利近50項。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學科形成了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堆浸提鈾理論與技術、礦床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礦物加工理論與技術、礦山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5個學科研究方向,為保持我國核威懾力的長期有效和核軍工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2022年,學科引進博士5名,招收博士後1名;新晉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8名。2022年,學科獲得1項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1項湖南省技術攻關“揭榜挂帥”項目,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湖南省傑出青年項目,5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6項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3項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多項橫向項目。2022年,學科共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授權專利20餘項,項目課題較上年度有極大的進步。
學位點目前擁有在讀博士42人,在讀碩士139人。根據教育部規定和學校研究生院《關于2022年上半年畢業研究生學位授予相關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2022年上半年畢業研究生學位授予相關工作,确保學位授予工作有序進行,礦業工程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采用視頻會議+線下形式進行(線下為主);邀請礦業工程的行業企業高級專家參與答辯工作,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保證學位授予質量和遵守保密制度,研究生畢業答辯全過程采取錄音與錄像,以備檢查之需。2022年,學科共授予工學碩士學位30名,工學博士學位7名。

研究生畢業答辯典禮工作
2022年,礦業工程學位點始終把畢業研究生的就業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緊密把握畢業研究生就業政策,研究生就業意向,企業就業需求,統籌細化就業工作安排,精心組織企業與研究生利用線上線下平台開展招聘活動,及時掌握每位畢業研究生就業進展與就業需求,發動學科各位老師千方百計助力畢業研究生就業。充分利用學校、學院、校友及教師等社會資源,吸引學科相關企事業單位來校開展招聘工作,結合學生需求工作,為研究生就業搭建線上線下招聘平台。同時,對全體學科畢業研究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就業困難的及建檔立卡的同學開展一對一就業幫扶,為畢業研究生推送個性化就業信息,積極引導畢業研究生根據就業形勢及自身情況選擇崗位;加強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新創業等政策的宣傳解讀,通過組織多次會議與談話,鼓勵畢業研究生樹立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意識,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基層、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針對礦業工程女生就業難的重點任務,切實做好就業幫扶工作,确保每一位畢業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2022年,畢業研究生實現100%就業,主要就業單位有長沙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南工業大學、中建三局集團華南有限公司、浙江交通資源投資有限公司礦業分公司等。
研究生招生方面,2022年,學位點各項工作平穩運行,通過前後組織六批次碩士研究生複試,兩次博士研究生複試,共招錄碩士研究生56名(含資源與環境),博士研究生10名。

研究生招生複試工作
二、研究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學科始終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秉承和發揚核工業“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和鈾礦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奉獻、特别能創新”的精神,着力構建核特色“三全育人”的一體化模式,精準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紮實推進“五化”建設和黨史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積極推動研究生的課程思政建設,發揮課程育人功效。實施思政課程提質創優行動,強化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導師隊伍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打造研究生思政“金課”;牢記興核報國使命,将核工業“四個一切”和鈾礦冶“四個特别”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發力,探索構建思政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科學研究四位一體的思政體系。
(2)發揮科研優勢 凝煉教學特色,做實科研育人。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學科建設,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科學研究全過程,建立教研一體、學研相濟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平台與團隊建設,開展科研創新訓練,促進師生深入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科學精神和團隊意識;加強學術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評價機制。
(3)紮實推進“創新與奉獻并行”的育人體系。依托校内外各類特色創新實踐、産學融合平台和現代自媒體平台,開展育人工作;舉辦楚嶽節文化活動、開展疫情防控演練活動、開展“遠離輻射-關注健康”科普宣傳等活動,深化學生專業知識,強化學生使命擔當以及愛國敬業和奉獻精神;增加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中的比重,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實施。
(4)厚植家國情懷,傳承南華精神,深入推進文化育人。将核工業、鈾礦冶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定期舉辦先進事迹報告會,大力創作愛國主義題材的校園文化作品,引領師生在愛國報國文化的浸潤中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時代責任;依托校史館、圖書館等,持續開展南華精神教育,加大對優秀校友、優秀科研工作者的宣傳,以鮮活案例诠釋南華精神,尤其是以學科帶頭人丁德馨教授的典型模範為學習對象,引導廣大師生勤勉務實、甘于奉獻。
(5)精準施策,努力實現精準育人。将“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相結合,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發展型資助體系,形成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機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着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
(6)落實主體責任,激發基礎黨組織的活力,推進組織育人。發揮基層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強化組織育人主體責任;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态化機制,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高校基層黨建對标争先計劃”,大力推進基層黨支部“五化”建設和黨史學習,建設先進基層黨組織,培養青年教工黨員示範崗;堅持開展優秀團組織、先進班集體等創建工作。2022年,礦業工程學科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形成一支以學院黨委副書記,學院黨員委員、副院長為主,研究生第二黨支部,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輔導員助管,研究生會,研究生團委為主的教育管理隊伍,主要負責全院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對接學校研究生工作部。另外形成以研究生教務、學位點秘書、研究生黨支部書記為主的教育管理隊伍,主要負責研究生培養全過程以及日常管理,并對接學校研究生處。


研究生支部活動

研究生支部政治理論學習(左)與安全教育(右)
2022年,全院共舉辦大型思想教育活動3次(2022級新生入學教育大會,學院研究生代表大會暨換屆大會,研究生幹部工作例會),學院領導對全體研究生幹部進行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次,并邀請優秀引進人才對全體研究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及科研心得交流講座。此外,學科特别注重通過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志剛獎學金,研究生三助一管,研究生就業等一系列關鍵節點對研究生進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院研究生整體思想上進,擁有較好的個人素質和理想信念以及強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可。

2022級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大會/導師見面會(院、學科兩級入學教育)
三、研究生招生、培養相關制度及執行情況
2022年,根據教育部及湖南省教育廳等有關文件,礦業工程學科制定詳細的複試工作方案,并對複試工作在學院網站及時公布。學科堅持“按需招生、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甯缺毋濫”的原則;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做到政策透明、規則公平、程序公正、結果公開、監督機制健全;堅持建立健全“随機确定考生複試次序”、“随機确定導師組組成人員”、“随機抽取複試試題”的“三随機”工作機制;堅持發揮和規範導師在複試選拔中的作用,加強導師遴選和培訓,強化保密意識、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并提高導師運用新技術、新手段科學規範選拔人才的能力等原則下,學科按照文件要求,成立複試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及學科專業複試專家小組,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嚴格管理,穩妥做好完成2022年碩士研究生複試錄取工作。研究生招生全過程采取錄音錄像,已備上級部門的不定期抽查,2022年共招錄碩士研究生56名(含資源與環境),博士研究生10名。
複試工作方案及複試相關信息公布
舉辦夏令營活動
本學位點按照因材施教、分類模塊化培養的原則,制定了目标明确、鈾礦采冶特色鮮明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研究生課程實行責任教師牽頭的課程組授課形式。學科前沿講座課程邀請日本大貫教授進行線上授課。學科積極開展并落實研究生課程教學工作,并定期組織教學研讨,且及時向學校彙報上課總結報告,确保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在指導研究生教學、科研過程中強調過程考核,先後進行了開題、中期、預答辯等過程考核,并重視導師對研究生的全方位指導。

研究生過程培養
此外,學科建立了教學督導和學生反饋的制度。“全面把握”和“全過程把關”研究生教育和培養工作,全面督察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各個流程,努力關注每一個教師的表現,關注每一個研究生的成長,确保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平穩運轉。
學位點嚴格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教研〔2018〕1号)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教研廳〔2019〕1号)等相關文件精神,切實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确保研究生培養質量,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結合學位點需要,堅持堅持标準,甯缺勿濫;公平、公正、公開;有利于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健康發展原則,從科研經費、科研業績等遴選條件,研究生導師由學位點所屬學院組織推薦,學校統一組織評審,從校内和校外遴選研究生指導教師。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幹意見》(教研〔2021〕11号)、教育部關于印發《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的通知(教研〔2021〕12号)等相關文件精神,依據《2003网站太阳集团研究生指導教師管理辦法》和《關于開展2003网站太阳集团2022年度研究生指導教師遴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幫助導師盡快熟悉研究生培養過程、掌握研究生培養規律和明确研究生導師崗位職責,增強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潛心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提高新遴選研究生導師指導和培養研究生的能力,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學科内部建立内部交流機制,定期開展學術研讨與學術交流,探讨學科發展方向,促進學科發展。

學位點多次組織交流學科發展
學科内部學術交流與指導
為進一步規範高校教師履職履責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新時代高校教師道德風尚,努力建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校研究生教師隊伍。本學科的所有導師始終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 【2014】10号》、《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湘教通 【2021】33号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等相關文件要求和精神;嚴格落實師德建設主體責任,加強對師德師風建設的組織領導;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嚴格遵守師德規範,建立健全師德考核、激勵、檢查、監督、通報、懲處等制度機制,形成責權明确、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體系;堅持嚴以律己,為人師表,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本學位點通過組織教師、學生走出去參加學術交流,積極邀請國内外相關領域知名學者、專家、行業領袖親臨學校開展學術交流開拓教師、研究生學術視野、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創新實踐。2022年,我院聯合主辦了“2021-2022(第十二屆)中國礦業科技大會”,部分師生在會上作報告;作為協辦單位組織協辦了‘“第十屆濕法冶金工程技術交流會”,組織部分師生代表參會。李廣悅書記一行受邀參加天然鈾産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第一屆技術創新聯合體成立大會第一屆國際學術交流會。

師生代表參加2021-2022(第十二屆)中國礦業科技大會

師生參加“第十屆濕法冶金工程技術交流會”并作報告
李廣悅書記一行受邀參加天然鈾産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第一屆技術創新聯合體成立大會第一屆國際學術交流會
學科邀請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傑青獲得者林璋教授,中南大學教授、長江學者唐崇儉教授,國家優青獲得者田晨副教授,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高志勇副教授,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國家傑青、優青獲得者延慶雲教授、中國鈾業有限公司蘇學斌總工程師等20多位學者、專家和行業領袖進行線上或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并聘請林璋教授為2003网站太阳集团客座教授。
林璋客座教授聘書授予儀式
中國鈾業有限公司蘇學斌總工程師來校交流
為資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鼓勵博士研究生進行學術創新,學位點嚴格按照國家和學校相關文件精神,具有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志剛獎學金,三助一管遴選等完備的獎助體系,嚴格按照《2003网站太阳集团研究生獎助學金管理辦法》等文件要求執行各類獎學金評定。2022年本學科獎學金覆蓋率100%。
表一 博士研究生獎助學金體系
表二 碩士研究生獎助學金體系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況
為了促進研究生教育教育發展,組織進行了礦業工程博士、碩士、資源與環境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在充分調研同學科相關高校的培養情況後,經過多次學科内部讨論,教指委專家審閱,校專家會審議,最終形成了2022版研究生教育培養方案。新版培養方案中将研究生教育過程納入學分管理體系,通過設置專門考核項目,加強對學生學風道德建設的要求,課程設置精密貼合本學科前沿進展,注重融彙貫通。


培養方案修改讨論會及專家意見
本學位點一如既往地按照因材施教、分類模塊化培養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科鈾礦冶特色及科研優勢,吸收國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學術前沿熱點轉化為授課資源,突出課程的專業性,明确學科重點和難點領域。制定了目标明确、鈾礦采冶特色鮮明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
學科不斷引進人才,尤其是學科的高層次人才,不斷添加新鮮力量,目前,學科建成以建設年齡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成果豐碩、職稱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以“強調基礎知識、注重創新實踐、瞄準國際前沿、争創國際一流”為理念,以科研帶動教學,教學促進科研。優化課程教學内容,增強教學内容的廣度、深度和前瞻性。學科前言課程邀請日本大貫教授進行線上授課。
創新授課模式,積極采用線上線下等多樣化教學手段、雙語教學模式和用啟發式、讨論式的教學方法,提升課程考核的科學性。以科研優勢助推高質量研究生課程建設,以高質量研究生課程建設反哺科研工作。重視課程建設、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基于傳統的期末測試或課堂考核方式,創造性地引入過程性評價方式。
不斷加強研究生學術規範、學術道德教育和思政教育,突出核工業“四個一切”和鈾礦冶“四個特别”的精神。培養研究生科研與學術的“底線意識”,強調科研的道德和科研倫理。
持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繼續弘揚丁德馨精神,形成以丁德馨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優良師德師風的導師團隊與教學團隊。
創造性地建立專家學者講座、導師論壇、研究生研讨群、學科競賽交流會等為主的研讨平台,建立礦業工程學科研究生間的交流、互動機制,拓展研究生自主性和個性化研究空間,引領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建設開放、高效、激勵上進的有利于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的研究環境。
五、教育質量評估與分析
學科是研究生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基礎和載體。本學科始終以培養忠誠擔當、愛國敬業的鈾礦采冶高級專門人才,為強大核軍工提供重要人才保障為培養目标,形成了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堆浸提鈾理論與技術、礦床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礦物加工理論與技術、礦山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等5個國防特色學科方向。在服務國家核威懾力建設的曆程中,以“四個特别”的鈾礦冶精神,堅持面向國家核軍工戰略需求不改變,建成了鈾礦采冶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基地。研發的原地浸出采鈾、原地爆破浸出采鈾和地表堆浸提鈾技術均為國内原創,是我國軍用天然鈾生産的主體技術。基于上述學科特色和優勢,本學位點通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抽評工作,此外,學位點積極參加第五輪學科評估,學科還積極申報資源與環境專業博士點,力增學科邁上一個新台階。
本學位點學位論文嚴格按照學校相關要求進行開題、中期檢查、研究進展檢查、預答辯、答辯等過程管理,學位論文全部采用盲審制度。2022年,本學位點學位論文盲審全部合格,學位論文抽檢全部合格。
為推動本學科内涵建設,抓住“雙一流”建設的發展機遇,學位點在學科師資梯隊建設、科學研究、教學水平、學科條件等方面進行自我評估 ,提出本學科的學科建設經驗、不足及對學科建設的設想與建議,并邀請學科評議組專家仔細審閱本學科自評材料的基礎上,結合現場考察 ,對學科的優勢和不足提出定量定性評價并反饋。評議專家建議學位點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加強領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國際交流,(4)強化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六、存在的問題
1、生源質量有待提升。由于行業、地區等種種原因,礦業工程研究生第一志願報考率一直不夠理想,尤其是碩士研究生報考率較低,均需要調劑,而且調劑過來的研究生本科非本專業的學生占比很大,學生基礎差。因此,本學位授權點的生源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2、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研究生的具體培養過程中,很難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參與現場實際研究工作,特别是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學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學生的現場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3、學生的國際化交流有待提高。本學位點博士出國參加交流合作、或聯培的人數較少,幾乎很少有碩士畢業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學術的國際化水平有待提高。
4、教師隊伍建設有待提高,國家級學科平台亟待突破,國家基金項目有待發展。過去一年,在學校大力支持人才引進政策的指引下,學科引進博士研究生5名,招收博士後1名;新晉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新晉碩士生導師8名,人才數量及質量均有提升。但是,學科仍缺乏國家級的行業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來大力促進學科發展。過去一年,礦業工程學科在國家基金項目上有了重大發展,但是,學科尚未取得國家級的标志性成果,重大項目數量不足;學科仍缺乏像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這樣的引領行業發展的國家級重大、重點科研平台。
七、改進措施及下一年度建設計劃
1、針對本學位點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下一年度建設改進計劃,包括發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1)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
繼續加大引育高層次人才3-5名,引進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10-15名,力争突破國家級人才稱号1-2人,培養學科領軍人才1-2人,形成合理的學術梯隊,打造省級科研團隊1-2個。力争獲湖南省優秀博士論文1-2篇,獲湖南省優秀碩士論文3-5篇;學生學科競賽獲省部級獎項10餘項。積極申報科技部、教育部等國家級科研平台;努力争取國家國防科工局、中核集團和湖南省教育廳、科技廳等部門的學科建設經費,獲批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國防重點項目、核能開發項目。
(2)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優秀生源報考。繼續加大宣傳,适當給予優秀生源獎勵;通過狠抓碩士研究生教學與培養質量問題,提高碩士生的就業率,提升礦業工程研究生在行業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導師和校友的作用,吸引優秀學生報考本學位點研究生。
(3)加強企業合作,建立健全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繼續與各礦山企業進行産學研合作,制訂長遠的戰略合作協議,在保持原有合作的基礎上,擴散合作範圍,為培養研究生提供現場試驗和實習等的場所。繼續聘任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為實踐指導老師或副導師,研究生培養過程實施校内“學術型”和企業“實踐型”雙導師制度,加大企業導師的參與力度。
(4)鼓勵博士研究生申請聯培及碩士畢業生申請海外攻博。做好相關宣傳及通知工作,推薦有經驗的老師對學生的海外培養申請指導,鼓勵學生申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海外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進行海外公派聯合培養,鼓勵研究生申請海外攻讀博士學位,提升學校的國際交流水平。
(5)學術隊伍建設方面實行科研團隊制。在團隊負責人的統籌規劃下,完成學科要求的各項指标。同時大力挖掘學科自身科研人員的潛力,每年選派1-2 名青年教師出國留學。同時,柔性引進(培養)和聘請“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芙蓉學者、湖湘青年英才、具有海外教育經曆的博士等
2、保障措施
繼續強化“校、院和學位點”三級管理模式。學院有主管研究生院領導,設專職研究生秘書1名,目常負責招生宣傳、研究生培養等工作,同時,學院還有學位評定分委員會,設主席1 名,委員會主席是本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學院指定礦業工程學位點1名學科帶頭人為負責人,同時,學位點成立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負責碩士生和博士生招生、培養、答辯等各環節,設主任委員1名,組織培養方案、課程大綱、學位标準等教學文件的制訂與審核,組織和嚴格把關研究生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和答辯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