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碩博)
2.1學科簡介
2003网站太阳集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有60多年的發展曆史,在國内率先開展鈾礦山通風與輻射安全和核電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安全為向導的安全系統工程與風險評估、安全智能監測與控制、鈾礦冶安全與退役治理理論與技術、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理論與技術、核應急技術與裝備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2003网站太阳集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國内唯一為核安全領域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是“核安全與應急技術”國防特色學科(全國唯一)。本學科在2016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獲C+,2018年獲批湖南省國内一流培育學科。
本學科已成為國内核安全、核環境、核安保、核應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單位,國家原子能機構國際合作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單位、中國公共安全學會理事單位、中國核學會核安全分會理事單位。本學科擁有“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築環境氣載污染物治理與放射性防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核安全與核應急技術”國防特色學科、“核設施應急安全技術與裝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鈾尾礦庫退役治理工程”湖南省技術研究中心、“核電建設環保安全與節能技術”中核建重點實驗室,擁有“鈾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核環保安全”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等10個國家、省部級學科平台。學科擁有專職教師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高職稱14人,其中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務院安全學位評議組成員1人。
2.2研究方向
(1)安全系統工程與風險評估:開展各類設施安全風險分析、嚴重事故緻因分析、人因可靠性分析、應急管理及策略、應急組織、風險分析、應急響應能力與保持等方面的研究。
(2)安全智能監測與控制:開展無線異構多源數據監測及處理方法,複雜條件下多源監測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可靠傳輸、數據去冗和無線定位等關鍵技術及預警系統,以及時空特征深度融合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3)鈾礦冶安全與退役治理理論與技術:開展退役鈾尾礦庫壩體穩定性監測與控制研究、尾礦氡析出預測及控制研究、鈾尾礦庫灘面固化技術、鈾尾礦庫放射性污染監控技術、鈾尾礦庫地表水土污染風險評價及預警應急技術、核應急輻射利用植物監測及預警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4)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處置理論與技術:開展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與設備研發、放射性污染土壤修複技術、氣載放射性物質遷移理論與控制技術、放射性深度淨化與回用的技術、放射性固體廢物的高效解毒及無害化固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5)核應急技術與裝備:開展應急作業技術規範、危險源項分析、放射性物質洩漏監測及環境影響、核設施應急安全作業機械裝備研制、核事故應急作業人員的防護技術、高放射環境下儀器設備的可靠性,以及核應急智能機器人、強輻射環境下的系統可靠性、核設施事故應急響應與處置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