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礦業工程 (碩博)
1.1學科簡介
2003网站太阳集团礦業工程學科前身為創辦于1959年的衡陽礦冶工程學院放射性采礦專業和選礦專業。創建于1962年的核工業第六研究所于2002年并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其溶浸采礦研究室、常規采礦研究室、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重點實驗室并入本學科。學科于2001年被确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16年被确定為國防特色學科。
本學科1998年獲采礦工程碩士學位授權,2006年獲采礦工程博士學位授權,2011年獲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09年獲批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是國内唯一為鈾礦采冶領域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學科。
本學科擁有“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極貧鈾資源綠色開發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部級重點實驗室”等6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平台,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和“礦業工程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
學科現有專任教師76人,其中正高職稱26人、副高職稱14人、博導19人、碩導35人。擁有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核工業優秀中青年專家、湖湘青年英才等省級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選者12人。近5年,承擔國防重點項目、國自科重點項目、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國自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自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等100餘項,總經費達5000餘萬元;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5項;授權發明專利42項。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學科形成了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堆浸提鈾理論與技術、鈾礦床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鈾礦物加工理論與技術、礦山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5個學科研究方向,為保持我國核威懾力的長期有效和核軍工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1.2研究方向
1、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
地浸采鈾多場耦合作用機理;地浸工藝堵塞機理及解堵技術;地浸砂岩型鈾礦儲層改造技術;強化浸出技術;地浸采鈾智能化技術等。
2、堆浸提鈾理論與技術
堆浸采鈾多場耦合作用機理;硬岩鈾礦強化浸出機理與技術;堆浸鈾礦石高效破碎技術;堆浸采鈾智能化技術等。
3、礦床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
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岩石力學問題;鈾礦開采智能化技術;硬岩鈾礦安全高效采礦工藝;低碳開采技術等。
4、礦物加工理論與技術
鈾多金屬礦選冶工藝與技術;鈾回收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與裝備;海水提鈾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與裝備等。
5、礦山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
礦井通風降氡除塵技術;礦山“三廢”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技術;深部礦井降溫與地熱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