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院簡介
本科專業 |
碩士學位點 |
博士學位點 |
●礦物資源工程(卓越工程師) |
Ø 礦業工程(學術學位) |
² 礦業工程(一級學科) |
●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師) |
Ø 安全工程(學術學位) |
² 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
●礦物資源工程 |
Ø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術學位) |
|
●安全工程 |
Ø 礦業工程(專業學位) |
|
●礦物加工工程 |
Ø 安全工程(專業學位) |
|
●資源勘查工程 |
Ø 環境工程(專業學位) |
|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
|
|
●環境工程 |
|
|
2003网站太阳集团于2018年8月由原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和核資源工程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學院現有教職工130餘人,其中教授及相應職稱27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40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57人。學院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核工業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6人,“湖湘青年英才”2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9人,湖南省青年教學能手1人。學院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和核設施安全管理與可靠性技術分析兩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礦物資源工程湖南省教學團隊。
目前學院設有礦物資源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環境工程、安全工程(含核安全工程)、環保設備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其中礦物資源工程專業、安全工程專業和資源勘查專業為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礦物資源工程專業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湖南省重點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專業、湖南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湖南省重點專業;安全工程專業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專業,安全工程和資源勘查兩個專業通過了教育部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學院設有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以及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資源與環境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在校學生210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220餘名。
學院的礦業工程學科為湖南省重點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湖南省一流建設學科,核安全與核應急技術、核燃料循環學科(鈾礦開采方向)為國防特色學科。學院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極貧鈾資源綠色開發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核設施應急安全技術與裝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鈾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湖南省工程中心、湖南省鈾礦冶放射性控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放射性重金屬污染物安全控制與再生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礦山岩土工程災害預測與控制工程中心以及核電建設環保安全與節能技術中核建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台。現有“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研究生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地質礦産勘查與地災防治創新創業教育基地(湖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四0五隊)和核安全與環境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基地(中核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等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研究基地及湖南省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0個。
近5年,學院獲湖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湖南省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中核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防基礎研究重點項目、核能開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等120餘項,科研經費7000餘萬元。
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學院的中心工作,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近5年來,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周源培力學競賽及各專業全國模型設計競賽等各類高水平競賽中獲得省級及以上獎勵120多項。包括: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全國創新創業大賽銀獎1項、第十三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互聯網+”湖南省二等獎1項、第五屆全國高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大學生實踐作品一等獎、第九屆全國高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一等獎、第三屆全國高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一等獎、第一屆和第三屆全國高校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模型設計大賽特等獎,2019年我院學生在湖南省及全國性學科競賽中共獲得獎項38項(全國性15項)。近5年研究生獲湖南省優秀博士論文1篇,湖南省優秀碩士論文3篇。
畢業生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40%畢業生就業于行業骨幹企業,如中核集團、中廣核鈾業公司、天山鈾業公司、中建集團、中國鐵建、中交集團等國有大型企業。
二、專業介紹
礦物資源工程專業
培養目标:礦物資源工程專業本着面向礦業未來和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礦産資源開發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為地礦行業、核工業和國防科技工業培養适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工程和技術人才。本專業堅持卓越性、創新性、個性化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原則,從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和個性培養等四方面出發,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專業技術能力,具有紮實基礎理論、較強創新能力、較高綜合素質和寬廣國際視野,掌握礦産資源開發和岩土工程施工、設計、科研及生産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的高級人才。
業務範圍:鈾及金屬與非金屬礦床開采、設計與科研、安全評價;核工業和國防工業從事科學研究;礦山規劃設計、資源開采、礦山企業生産經營與管理;岩土隧道工程設計與施工以及工程爆破等。
專業特色:本專業前身為1959年成立的衡陽礦冶工程學院放射性采礦工程專業,是國家管理專業、國家一類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和湖南省“十三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9年獲批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所在的“礦業工程”學科是國内唯一融鈾礦采選冶于一體的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的學科。擁有國防創新團隊和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極貧鈾資源綠色開發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資源與環境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省級)和地礦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省級示範基地等平台,在鈾礦冶領域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13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3人。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5%,考研率達到30%以上。本專業近三年承擔各類教研、科研項目共30餘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部級15項,總經費1500餘萬元;獲省部級及以上成果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 4篇,EI 20篇,ISTP 5篇;出版專著3部,編寫及參編教材3部。
就業前景:畢業生從事的主要是鈾礦資源開發與利用、金屬及非金屬礦床開采、設計、科研與教學、生産管理,以及岩土工程設計施工、工程爆破等工作,具體單位/部門有:國防工業、核工業、地礦行業、水利、電力、交通、鐵路等工程建設行業。
礦物資源工程(卓越工程師)專業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适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掌握鈾及其它金屬非金屬礦床開采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及發展動态,具備礦産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知識、技術以及礦業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夠在礦産資源開發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産運行與管理、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與開發等工作,培養重德行、樂奉獻、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卓越礦物資源工程師人才。學生畢業5年左右預計成長為礦産資源開發工程領域的技術、管理與科研的中堅力量或中高級管理人才。
業務範圍:國防事業與核工業相關企業從事鈾資源開采及其相關領域的規劃、設計、生産經營、施工管理、科學研究和咨詢服務等。
專業特色:本專業是國家管理專業、國家一類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和湖南省“十三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所在的“礦業工程”學科是國内唯一融鈾礦采選冶于一體的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的學科。在課程設置與具體實施上強調加強基礎理論,拓寬專業基礎,注重能力培養。學習地質、水文、岩體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采掘機械、爆破工程、礦床露天開采、鈾礦床地下開采、鈾礦通風、數字礦山、溶浸采鈾、環保與安全、電工電子學等基本知識,接受礦産資源開采工程等領域的工程設計、施工組織與生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的規劃、設計、研發、生産、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與企業實踐應用相結合,通過工程實踐,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就業前景:近五年就業率均在90%以上。畢業生從事的主要是鈾礦資源開發與利用、金屬及非金屬礦床開采、設計、科研與教學、生産管理,以及岩土工程設計施工、工程爆破等工作,具體單位/部門有:國防工業、核工業、地礦行業、水利、電力、交通、鐵路等工程建設行業。

第九屆全國高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一等獎

第九屆全國高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一等獎

第九屆全國高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二等獎(張利飛 曾晟)

第九屆全國高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二等獎(張芫濤 薛希龍)
安全工程專業
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适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安全科學、安全技術、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和核與輻射安全領域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專業發展動态,具備從事安全工程和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工程方面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和研究等工作的能力和素質,能夠在核工業、建築、機電以及政府安全監管部門等從事安全技術與管理等工作,重德行、樂奉獻、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安全工程專業開設了核安全工程方向,培養目标主要是培養具備核安全與輻射防護方面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研究等工作的能力和素質,能在核工業、核建等領域從事核與輻射安全工程與管理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
業務範圍:安全工程方面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和研究。包括:安全風險分析與評價、安全與應急管理、職業安全健康評價與管理、安全檢測與監控、安全設施設計與開發等。安全工程專業的核安全工程方向的業務範圍為核設施安全工程方面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和研究。包括:核設施安全風險分析與評價、核安全與應急管理、職業安全健康評價與管理、核與輻射安全檢測與監控、安全設施設計與開發等。
專業特色:安全科學與工程為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湖南省一流學科,學科擁有“核安全核應急技術”國防特色學科、“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等學科平台。安全工程專業現為湖南省一流專業、湖南省特色專業、湖南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5年通過了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8年通過專業認證複評,有效期6年。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将具備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具備較強的研究和解決複雜(核)安全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表現出對社會、環境、健康以及文化影響的充分理解并承擔責任,具備勤勉務實、甘于奉獻的人才特質。
就業前景:畢業生主要在建築、機電、化工、礦業、安全技術服務中介機構、政府安全監管部門等從事安全工程技術與管理相關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研究等工作。經過5年左右努力,畢業生取得注冊安全工程師資格;成為企業的安全技術與管理部門的骨幹力量;成為政府安全監管機構的主要技術骨幹,發揮主力作用。
核安全工程方向,畢業生主要在核工業、核建、核與輻射安全科研院所、政府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部門等從事核與輻射安全工程相關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研究等工作。經過5年左右努力,畢業生取得注冊(核)安全工程師資格;成為核及相關企業的安全技術與管理部門的骨幹力量;成為政府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的主要技術骨幹,發揮主力作用。
近年來,安全工程專業25%左右的畢業生可升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深造。
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師)專業: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适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安全科學、安全技術、安全管理和職業健康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專業發展動态,具備從事安全工程方面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和研究等工作的能力和素質,能夠在核工業、建築、機電以及政府安全監管部門等從事安全技術與管理等工作,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重德行、樂奉獻、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範圍:安全工程方面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和研究。包括:安全風險分析與評價、安全與應急管理、職業安全健康評價與管理、安全檢測與監控、安全設施設計與開發等。
專業特色:安全科學與工程為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湖南省一流學科,學科擁有“核安全核應急技術”國防特色學科、“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等學科平台。安全工程專業現為湖南省一流專業、湖南省特色專業、湖南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5年通過了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8年通過專業認證複評,有效期6年。
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的學生采用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學生在企業進行一年左右的學習和鍛煉。畢業後将具備注冊安全工程師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具備較強的研究和解決複雜(核)安全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表現出對社會、環境、健康以及文化影響的充分理解并承擔責任,具備勤勉務實、甘于奉獻的人才特質。
就業前景:畢業生主要在核工業、建築、機電、化工、礦業、安全技術服務中介機構、政府安全監管部門等從事安全工程技術與管理相關的監察與管理、檢測、評價、設計、研究等工作。經過5年左右努力,畢業生取得注冊安全工程師資格;成為企業的安全技術與管理部門的骨幹力量;成為政府安全監管機構的主要技術骨幹,發揮主力作用。
近年來,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30%左右的畢業生可升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深造。

第五屆全國高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大學生實踐作品大賽優秀組織獎

第五屆全國高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大學生實踐作品一等獎


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

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獎合影
湖南省大學生節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适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礦物加工、濕法冶金等相關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及專業發展動态,具備金屬(含鈾)、非金屬分選加工及二次資源綜合利用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科研院所、工程公司、選礦廠、設備制造企業、管理部門從事礦物加工工程相關領域的工程設計與施工、科研開發、工業生産及技術管理等工作,培養重德行、樂奉獻、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以穩定“傳統選礦”方向,突出“核特色”,拓展“濕法冶金”方向為專業定位,堅持“以改革創特色,抓特色樹品牌,靠品牌穩就業”的辦學理念。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講師4人;外聘教授2人。具有博士學位6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1人。
業務範圍:從事礦物(金屬、非金屬及鈾)分選加工、礦産資源及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的生産、管理、工程設計、科學研究與開發。
專業特色:“核”是本專業的辦學特色,強調在溶浸采鈾,鈾水冶工藝及設備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注重金屬、非金屬礦物分選加工及化學選礦。在課程設置與具體實施上強調加強基礎理論,拓寬專業方向,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産學研結合,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
就業前景:畢業生從事的主要是金屬、非金屬礦物分選加工、資源的二次回收利用等相關的行業,進行技術管理、技術研發。在企事業單位、設計院、學校從事相關的管理、設計與維護工作;選礦設備的設計、操作與維護工作。鈾礦冶企業及研究院所鈾水冶工藝及設備的設計、操作與維護。繼續深造可報考礦物加工工程、材料學科、冶金學科、環境學科、化學與化工、市政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研究生。

第三屆全國高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一等獎

第三屆全國高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二等獎

第三屆全國高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三等獎

第三屆全國高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三等獎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較系統地掌握地質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富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在企業、科研院所等部門從事鈾及其它金屬非金屬礦産、能源礦産等資源勘查評價、開發管理、科學研究工作或從事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的規劃、設計、研究、施工和生産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5年後,預期成長為礦産資源勘查或工程地質勘察領域的技術與科研中堅力量或中高級管理人才。
業務範圍:主要從事區域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旅遊地質、礦山地質調查與開發,包括地質災害、地熱、水資源調查與評價,房屋建築、水利水電、公路、鐵路等工民建相關的地質工程設計及勘察等。
專業特色:強調傳統礦産地質與工程地質、城市地質有機結合,以基礎地質核心知識為基礎,理論與實踐并重。緊扣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産出導向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複雜地質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能力、團隊協作與人員交流溝通能力等。
就業前景:在我國大力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急需大量工程地質勘察及資源勘探開發工程技術人才,因此本專業就業領域廣闊,發展空間大。畢業生主要在地質、地震、冶金、石油、煤炭、建材、化工、水電、城建、核能、海洋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和工業建設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礦産勘查、工程地質勘察和地質災害防治的規劃、設計、研究、施工和生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優秀組織獎”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适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專門技術人才;畢業生掌握城市地下空間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具備從事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與創新能力,能夠在地鐵公司、設計院、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管理部門等從事相關崗位工作;畢業生富有創新精神、勤勉務實、甘于奉獻的職業素養。按照本标準培養的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本科生具有紮實基礎理論、較寬厚專業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具有一定國際視野,能面向未來的高級專門人才;預期畢業5年後,經過具體的工程實踐鍛煉,具有高級工程技術水平和獨立管理城市地下空間工程項目的能力。
業務範圍:主要覆蓋城市軌道交通選線、設計與施工,地下工程測試與監測,地下工程通風設計與施工,岩土工程災害預防與控制,地下污水處理系統設計與施工,深基礎設計與施工,鐵路/公路隧道設計與施工,工程造價與項目施工、運營管理,高等級公路路基/路堤/路塹設計與施工,邊坡體防護與穩定性分析,等。
專業特色:2003网站太阳集团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開辦于2003年,是全國第二所開辦此專業的高校,于2018年承辦全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研讨會、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和模型設計大賽,具有研究生推免資格,擁有來自德國弗萊貝格工業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中南大學等國内外優秀博士教師組成的校級創新團隊。作為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常務理事單位,制具有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制定了本科生導師制度,擁有湖南省礦山岩土工程災害預測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衡陽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4小時向學生開放。學生曾兩次獲得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模型設計大賽特等獎,獲得各類國家級、省部級及校級創新實驗項目及競賽獎30餘項。專業建設有湖南省精品課程1門(爆破工程)、校一流課程1門、校一流培育課程2門、校優質課程8門。
就業前景:在人民網教育專題上,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被譽為“物以稀為貴的十大專業”!就業領域廣泛,可在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管廊、地下污水處理系統、地下商業與綜合體開發、地下儲置庫等工程的設計、研究、施工、培訓、管理、投資、開發等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繼續深造可報考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礦業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研究生,也有一大批本科生保送中科院武漢岩土所、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讀研。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已培養800餘名畢業生,經過5-10年的發展,均已成為了各單位的專業精英骨幹及中高層管理人員。

2003网站太阳集团組織全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研讨會

全國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建設工作委員會會員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理事

專業老師、學生參加學科競賽

專業老師、學生參加學科競賽
第一屆全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大學生設計大賽特等獎
第三屆全國高校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大學生模型 設計大賽特等獎

城工專業學生在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獎合影

第一屆全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二等獎

中建五局項目經理張巧明(城工系07級校友)
環境工程專業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适應我國生态文明建設和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強烈的愛國敬業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具備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深厚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環境工程及核環境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與運營、監測與評價、規劃與管理等工作,培養重德行、樂奉獻、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業務範圍:本專業立足于解決我國水、土壤、大氣、固體廢物、放射性等污染問題,畢業生可從事環保相關領域的工程設計與施工、監測與評價、規劃與管理、技術研發等工作。本專業畢業生一直作為“地球的醫生”為實現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标而奮鬥。
專業特色:2003网站太阳集团環境工程專業2001年開始招生,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研究生推免資格,是國内少數堅持從事放射性環境污染防治的高校之一,尤其在鈾礦冶環境污染防治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擁有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等國内外優秀博士教師團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導師從事科學研究,專業實驗室24小時向本科生開放。學生每年獲得各類國家級、省部級及校級創新實驗項目及競賽獎30餘項。
就業前景:我國環境工程師缺口人數約50萬人,學生未畢業即遭瘋搶,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等一線城市,就業單位包括政府環保部門、設計單位、環保科研院所、環保技術服務機構、環保檢測與第三方運營機構、高等學校等,一大批本科生被保送至中科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雙一流”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環境工程專業已培養近800名畢業生,經過5-10年的發展,均已成為了各單位的專業精英骨幹及中高層管理人員。

環境工程專業老師指導的“全國優秀畢業論文”

環境工程專業老師指導“222Rn析出率測量實驗”

環境工程專業學生“保護美麗蒸水”活動
三、學院風采展示——教學與師資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張妍教授給本科生開設雙語課程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張亞輝教授莅臨學院講學



學院承辦2018年全國“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高峰論壇

學院承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2018年工作會議

學院邀請德國專家開展學習交流

學院邀請南非、瑞典專家開展學習交流
四、學院風采展示——學生發展

陳逸凡第十二屆(2019)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

學院紀富豪同學榮獲2016年北京大學國際模拟聯合國最佳代表稱号

張炜佶同學保送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攻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