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网站太阳集团于2018年8月由原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和核資源工程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其前身為1959年成立的衡陽礦冶工程學院采礦工程系。學院現有礦物資源工程、安全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環境工程、環保設備工程七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130餘人,其中教授及相應職稱27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40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57人。學院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核工業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6人,“湖湘青年英才”2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9人,湖南省青年教學能手1人。學院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和核設施安全管理與可靠性技術分析兩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礦物資源工程湖南省教學團隊。
學院設有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以及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資源與環境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在校學生210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400名。
學院的礦業工程學科為湖南省重點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湖南省一流建設學科,核安全與核應急技術、核燃料循環學科(鈾礦開采方向)為國防特色學科。學院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極貧鈾資源綠色開發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核設施應急安全技術與裝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鈾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湖南省工程中心、湖南省鈾礦冶放射性控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放射性重金屬污染物安全控制與再生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核電建設環保安全與節能技術中核建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台。目前擁有的主要儀器設備和試驗系統總計價值約8000多萬元,科研用房面積總共約5000餘平方米。現有“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研究生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地質礦産勘查與地災防治創新創業教育基地(湖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四0五隊)和核安全與環境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基地(中核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等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研究基地及湖南省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0個。
近5年,學院獲湖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湖南省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中核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70餘項,發表SCI、EI、CSCD等論文1000餘篇,出版專著10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防基礎研究重點項目、核能開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等12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1100多萬元。
1. 礦業工程 (碩博)
1.1學科簡介
2003网站太阳集团礦業工程學科前身為創辦于1959年的衡陽礦冶工程學院放射性采礦專業和選礦專業。2002年,創建于1962年的核工業第六研究所并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其溶浸采礦研究室、常規采礦研究室、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重點實驗室并入本學科。2001年,本學科被确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16年,被确定為國防特色學科。
本學科1998年獲采礦工程碩士學位授權,2006年獲采礦工程博士學位授權,2011年獲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09年獲批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是國内唯一為鈾礦采冶領域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的礦業工程學科。
本學科擁有“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極貧鈾資源綠色開發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部級重點實驗室”等6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平台,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和“礦業工程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
學科現有專任教師61人,其中正高職稱22人、副高職稱16人、博導16人、碩導19人。擁有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核工業優秀中青年專家、湖湘青年英才等省級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選者12人。近5年,承擔國防重點項目、國自科重點項目、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國自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自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等90餘項,總經費達4500餘萬元;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5項;授權發明專利31項。
經過60餘年的發展,學科形成了常規采鈾理論與技術、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鈾礦物加工技術與裝備、鈾礦山環境保護、鈾資源開發新理論與新技術等5個學科方向,為保持我國核威懾力的長期有效和核軍工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博士生導師:
丁德馨、李廣悅、王清良、譚凱旋、謝水波、聶長明、楊仕教、劉澤華、蘇學斌、王宏青、王駒、唐振平、張志軍、陶幹強、肖錫林、畢磊
碩士生導師:
丁德馨、李廣悅、王清良、譚凱旋、楊仕教、張志軍、陶幹強、肖錫林、畢磊、曾慶意、曾 晟、王永東、賀桂成、胡南、蒲成志、戴仲然、胡凱光、戴兵、喻清
1.2研究方向
(1)常規采鈾理論與技術:研究硬岩鈾礦微波預處理、鈾礦地下開采岩爆預報與控制、深部鈾礦資源及共伴生鈾礦資源開采等理論與技術,為我國鈾礦資源常規開采提供技術支撐。
(2)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研究地浸采鈾多場耦合理論、新型溶浸劑研發、地浸采鈾過程的監測與控制、深埋多層砂岩及低滲透性砂岩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為我國軍用天然鈾的生産提供技術保障。
(3)鈾礦物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複雜鈾礦分選技術與裝備、共伴生鈾礦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及低濃度鈾回收技術與裝備,為複雜鈾礦石的加工利用提供技術支持。
(4)鈾礦山環境保護:研究地下開采、露天開采、地浸、堆浸鈾礦山及鈾尾礦庫降氡技術和放射性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修複技術,為核軍工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5)鈾資源開發新理論與新技術:研究海水鈾、鹽湖水鈾、燃煤飛灰鈾、極低品位表土鈾及尾砂鈾等的提取技術,為我國核威懾力長期有效提供技術儲備。
2.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碩博)
2.1學科簡介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是以核設施安全、核應急、核安保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級學科,是“核安全與應急技術”國防特色學科(全國唯一),學科是在原核工業部衡陽礦冶工程學院的放射性開采、水冶專業,第六研究所的鈾礦通風與環境保護研究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科發展有60多年的曆史,原核工業第六研究所曾參加兩彈研發工作,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曾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獲得全國首批安全工程領域專業碩士點,2011年獲得全國首批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是湖南省與國防科工局、中核集團共建學科。2016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獲C+,2018年獲批湖南省國内一流培育學科。學科擁有專職教師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高職稱14人,其中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務院安全學位評議組成員1人。
博士生導師:
劉 永、高 山、丁徳馨、王漢青、鄒樹梁、張曉文、王湘江、邱長軍、謝 東、王勁松、李鵬程、鄧賢君、楊斌、戴劍勇、葉勇軍、彭國文、王鐵骊、曾慶意
碩士生導師:
劉 永、丁徳馨、戴劍勇、葉勇軍、彭國文、張曉文、蔣複量、餘修武、李向陽、馮勝洋、鄭平衛、羅才武、趙 勇、徐守龍、郭倩
2.2研究方向
(1)核設施安全理論、技術與裝備:核安全風險評估與應急、核與輻射安全智能監測與控制、核設施運行安全與可靠性控制。
(2)鈾礦冶安全與退役治理技術:鈾礦冶退役治理、核設施退役治理、乏燃料後處理。
(3)核設施通風與空氣淨化理論與技術:核設施放射性環境源項分析與監測、輻射環境氣态污染物控制技術、核設施輻射環境評價方法等研究。3.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碩)
3.1學科簡介
2003网站太阳集团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主要承擔礦産普查與勘探、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勘查地球物理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高級人才培養任務。本學科源于1959年原衡陽礦冶工程學院的放射性地質專業,2002年原核工業第六研究所并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其相關地質科研人員及科研平台也随之并入本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建立60多年來,主要圍繞放射性礦床成礦理論與勘探、放射性地質環境評價與修複以及放射性廢物地質處置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來共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項,國防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70餘篇。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獎等省部級獎勵5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餘項。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含有礦産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與地質環境和勘查地球物理。
本學科培養的研究生熟練掌握本學科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或學術研讨會議、科技競賽、科研實踐及科研創新等活動,碩士學位論文應體現作者已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備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2研究方向
(1)礦産普查與勘探:礦産資源勘查、評價、預測及開發利用的理論、技術和方法。
(2)地質工程與地質環境:研究工程與地質環境的關系以及合理利用地質因素減免不利影響的措施。
(3)勘查地球物理:研究和觀測各種地球物理場的變化來探測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等地質條件。
碩士生導師:
譚凱旋、王 駒、唐振平、馮志剛、謝焱石、陳 亮、段先哲
4. 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學位點(專碩)
4.1學位點簡介
2019年獲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碩士點。資源與環境領域涵蓋鈾礦資源開發、核安全與應急管理、地質工程與鈾資源勘探技術和環境污染防治理論與技術四個方向,緊密圍繞核行業鈾資源勘查、采冶、輻射安全與環境保護等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需求,形成了地質工程與鈾資源勘探技術、鈾礦開采、地浸采鈾及鈾水冶、核通風與輻射安全、核安全與應急管理、放射性環境污染防治理論與技術、環境功能材料研發及應用和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等特色研究内容。
2003网站太阳集团資源與環境領域專業碩士點依托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和核技術及應用等3個博士點,設有國内唯一鈾礦采冶領域博士一級學科、國内唯一核安全領域博士一級學科和國防特色學科,擁有“核安全與核應急技術”國防特色學科(全國唯一),擁有“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部級重點實驗室、“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湖南省協同創新中心、“鈾尾礦庫退役治理工程”湖南省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設施應急安全技術與裝備”、“極貧鈾資源綠色開發技術”和“稀有金屬礦産開發與廢物地質處置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20多個國家、省部和市級科研平台,同時擁有“礦業工程”“核環保安全”等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目前本領域擁有的主要儀器設備和試驗系統總計價值約8000多萬元,科研用房面積總共約5000餘平方米。
本領域有專任教師132人,現有教授40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導師35人,碩士生導師60人。行業教師46人,企業教師28人。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全國優秀教師、核工業優秀中青年專家、湖湘青年英才、省骨幹教師等省級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選者15人。承擔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軍工項目等縱向項目240餘項,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和國内大型企業簽訂了橫向科研項目近10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1100多萬元。獲得國家和部級科研進步獎5項,授權專利45項。發表SCI、EI、CSCD等論文1000餘篇,出版專著10部。
4.2 研究方向
(1)鈾礦資源開發:常規采鈾理論與技術、地浸采鈾理論與技術、鈾礦物加工技術與裝備、鈾資源開發新理論與新技術、深部岩體力學、智能礦山與綠色礦山開采理論與技術。
(2)核安全與應急管理:核設施安全技術與裝備,(核)通風與空氣淨化,職業衛生工程,(核)應急管理,輻射防護與生态安全,安全監測與監控技術,核設施退役治理。
(3)地質工程與鈾資源勘探技術:地質作用、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成礦理論與勘查技術和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技術。
(4)環境污染防治理論與技術:水污染與防治、大氣污染與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土壤修複、地下水原位修複、鈾礦冶環境修複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及新型環境功能材料的研發與應用。
導師:
礦業方向:
丁德馨、楊仕教、張志軍、李廣悅、王清良、陶幹強、肖錫林、譚凱旋、畢磊、曾慶意、曾 晟、王永東、賀桂成、胡 南、蒲成志、戴仲然、胡凱光、史文革、胡鄂明、戴兵、喻清、李乾、李春光、薛希龍
安全方向:
劉 永、丁徳馨、劍勇、葉勇軍、彭國文、張曉文、蔣複量、餘修武、李向陽、馮勝洋、鄭平衛、羅才武、趙 勇、徐守龍、郭 倩、招國棟、章求才、洪昌壽、雷波
地質方向:
譚凱旋、王 駒、唐振平、馮志剛、謝焱石、陳 亮、段先哲、王正慶
環境方向:
劉迎雲、呂俊文、李 密、唐東山、鄧欽文、賀秋華、譚文發、房 琦、吳曉燕、張列宇、王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