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專業
●礦物資源工程
●資源勘查工程
●礦物加工工程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學院前身為1959年成立的衡陽礦冶工程學院采礦工程系,是國内唯一以鈾礦冶為特色的核學院。現有四個本科專業,其中礦物資源工程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湖南省重點專業。礦業工程為湖南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和一級學科博士點。
學院現有教職工7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1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8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3人,湖南省學科帶頭人3人,湖南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6人。學院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創新團隊,礦物資源工程湖南省教學團隊。
學院擁有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溶浸采礦技術核工業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基礎實驗中心和專業實驗中心。學院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20多個校外實習基地。
學院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帶動科研。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礎項目、橫向合作科研項目等300多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教學成果獎80多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0多項;出版專著和教材32部。學院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科研課題或獨立申報科技項目,近年來有100餘名學生在國内外各種科技創新競賽中獲獎,近1/3的學生本科畢業後進入國家級科研院所或國内外名校繼續深造。
學院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與英國格拉摩根大學和烏克蘭國立礦業大學建立了正式合作關系,簽訂了合作培養人才協議,學院優秀畢業生可直接推薦到這些大學讀研究生并提供部分獎學金。
學院畢業生主要在國防工業、核工業、礦冶、建設等單位從事規劃設計、生産經營、研究開發、施工、教育、管理等工作。
礦物資源工程專業介紹(國家管理專業、國家一類特色專業、湖南省重點專業)
礦物資源工程專業是2003网站太阳集团創辦最早、特色最鮮明的優勢專業之一,是我國唯一的鈾礦開采和鈾水冶人才培養基地,其前身為衡陽礦冶工程學院1959年創辦的采礦工程專業。經過“九五”以來的重點建設,以礦物資源工程本科專業為核心的礦業工程學科(博士、碩士學位一級學科)已發展成為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湖南省重點學科,且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礦物資源工程本科專業為國家管理專業、國家一類特色專業、湖南省重點專業,具有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和碩博連讀資格,中國核工業集團在本專業設有定向培養計劃。
一、教學科研平台
(1)2010年,礦物資源工程教學團隊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
(2)2008年,礦物資源工程教研室被評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研室”;
(3)2005年,礦物資源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
(4)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5)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6)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重點實驗室;
(7)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二、師資隊伍
礦物資源工程專業現共有14名任課教師,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助教3人;博士5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3人。教師隊伍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學曆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礦物資源工程系主要任課教師 |
負責人 |
曾 晟 |
教 授 |
丁德馨、楊仕教、李廣悅、張新華、陶幹強 |
副教授 |
李長山、曾 晟、戴劍勇 |
講 師 |
楊月平、喻 清、王永東 |
助 教 |
李俊哲、王富林、陳 璐 |
三、培養目标及培養要求
培養目标: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深厚的工科基礎理論知識和鈾礦床及其它金屬礦床、非金屬礦床開采現代科技知識,能在規劃設計、生産經營、研究開發、管理與教育等部門從事礦物資源開發、岩土工程等領域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修業年限:四年 學分要求:學業學分180學分,第二課堂10學分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礦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岩土工程等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工程規劃設計、試驗儀器操作和試驗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礦物資源開發、岩土工程等領域的規劃、設計、研究、施工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1)有較好的現代社會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
2)具有從事工程所需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
3)具有工程制圖、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
4)具有閱讀本專業英文文獻的基本能力;
5)了解國家關于采礦工程生産、設計、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具有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從事工程設計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8)了解本學科發展的前沿。
主幹學科:礦業工程、礦物資源工程、岩土工程
核心課程:鈾礦床地下開采、岩體力學、井巷工程、爆破工程、鈾礦通風與安全、金屬礦床露天開采、溶浸采鈾、微生物浸礦技術、測量學、地質學基礎與工程地質、數字礦山技術、充填理論與技術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課程實驗、金工實習、測量實習、電子電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産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主要專業實驗:現代化礦井仿真實驗、爆破工程實驗、岩體力學實驗、井巷工程實驗、礦井通風實驗、數字礦山技術實驗、溶浸采礦實驗、微生物浸礦實驗等
四、實習基地
(1)校内:工程訓練中心、核資源與環境創新訓練中心等
(2)校外:與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中核贛州金瑞鈾業公司、中核韶關錦源鈾業公司等所屬的718、721、745等鈾礦山,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黃沙坪礦業公司等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并建有實習基地,可供本專業完成認識實習、生産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任務。
五、教學條件
(1)實驗教學
“核工業溶浸采礦技術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鈾礦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省部級科研平台及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齊全、條件優越,擁有2000KN全數字閉環三軸岩石試驗機、爆破容器TNT2000g、KDTA-I通風實驗裝置、地浸采礦實驗裝置等大型儀器設備和DIMINE數字礦山系統平台、MIDAS岩土工程模拟系統(GTS4.0)、鈾礦溶浸滲流分析軟件GMS8.2全模塊等多套軟件系統,完全滿足溶浸采礦、微生物浸礦、岩石力學、礦井通風、井巷工程、采礦模型、數字礦山技術等全部實驗教學需要。
(2)圖書資料
學校與學院配有并不斷完善本專業需要的各類圖書資料,專業期刊和專業圖書資料收藏齊全。此外還擁有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優秀碩博士論文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等27個數據庫,同時共享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湖南省高等學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完全滿足專業文獻查閱需要。
六、考研就業
長期以來,本專業就業形勢良好,就業率(含考研、自主擇業)連年達100%,據近5年統計數據,畢業生中約25~30%到核工業地礦系統就業,35~40%到國有大型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就業,25~30%考取國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另有5%左右的畢業生自主擇業、創業。主要就業單位及研究生錄取院校如下:
(1)核工業地礦系統:中核北方鈾業公司、中核韶關錦源鈾業公司、中核贛州金瑞鈾業公司、中核撫州金安鈾業公司、中核西安藍天鈾業公司、湖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核工業二一六大隊等
(2)金屬、非金屬礦山:中國黃金集團、中國五礦集團、西部礦業、湖南有色金屬集團、昆明鋼鐵集團、貴州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四川省煤田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等
(3)考研錄取院校:中國科學院、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重慶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等
随着國防科技工業、核工業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礦産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安全、高效、低貧損、低成本的采礦工藝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礦業領域迫切需求大批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從事設計、生産、科技攻關等工作,該專業畢業生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内都将有着非常廣闊的就業前景。
資源勘查工程系介紹
一、專業介紹: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以服務新時期我國核工業為特色,培養具備地質學的基礎理論,掌握地質調查與勘探的工作方法,能在鈾及其它礦産資源勘查領域從事生産、科研及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
本專業有專任教師13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3人,8人具有博士學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湖南省高層次人才項目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1人。目前已形成300餘人的在校學生規模,一次就業率均達100%,考研率名列前茅。
本專業近年承擔各類教研、科研項目共20餘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部級10項,總經費440餘萬元;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 4篇,EI 20篇,ISTP 5篇;出版專著、譯著3部,編寫教材1部。
二、培養目标和規格:
1、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适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國防工業、核工業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較高的科學素養,具備地質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地質調查與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對礦床地質、礦床分布規律等綜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鈾及其它礦産資源勘查、評價、開發與管理等領域從事科研、技術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培養規格: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質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系統掌握礦産資源特别是鈾資源勘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接受資源勘查、評價和開發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礦産資源特征綜合分析、評價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 掌握礦産資源勘查的室内外工作方法;
3. 具有對區域地質、礦床地質、成礦地質條件、礦産分布規律等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和評價的初步能力;
4. 熟悉國家有關礦産資源及環境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 了解現代地質學的理論前沿及現代資源勘查技術的發展動态;
6.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
7. 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能夠熟練閱讀英文專業文獻,具有一定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
三、主要課程及實踐環節:
地質學基礎,結晶礦物學,晶體光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史學,礦床學,地球化學,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鈾礦地質學,礦産勘查學。
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測量學實習、地質認識實習、地質教學實習、專業課程設計、地質生産實習及畢業實習等。
四、師資隊伍:
主要負責人及主要教師 |
負責人 |
馮志剛 |
教 授 |
譚凱旋、詹小湧、唐振平、馮志剛 |
副教授 |
謝焱石、黃偉、劉江 |
講 師 |
陳亮、胡楊、楊勇、王正慶、劉珊、馬強 |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介紹
專業代碼:081503 專業名稱:礦物加工工程
學制:四年 學位:工學學士 學業學分:180 第二課堂:10學分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具備礦物加工研究、設計與生産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在礦物(金屬、非金屬及鈾)分選加工和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的生産、設計、科學研究、開發、技術改造及生産管理等領域,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礦石學、礦物加工學、鈾水冶工藝學、溶浸采鈾、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通過接受實驗研究、工程設計方法、生産管理、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培養礦物加工研究、設計與生産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
2.掌握有關數學、物理、化學、電磁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鈾水冶工藝學、溶浸采鈾等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礦石學、制圖、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4.掌握礦物加工過程的基礎理論和生産工藝知識及浮選藥劑的化學原理與應用科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礦物加工廠工程設計方法、鈾水冶工藝設計方法,并具有進行工藝設計的能力;
5.具有礦物加工常規機電設備的事故處理與設備維護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和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技術經濟分析與組織生産管理的基本能力;
6.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進行中外文文獻檢索,掌握科技寫作技巧;了解本學科發展的理論前沿和最新發展動态、發展前景。
主幹學科:
礦業工程、礦物資源工程
核心課程:
物理化學,流體力學,化工原理,礦物加工學,選礦廠設計,鈾水冶工藝學,溶浸采鈾,礦物加工試驗研究方法,分析測試技術,浮選藥劑的化學原理與應用,礦物加工技術經濟與管理等。
主要實踐實踐性教學環節:
課程實驗,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産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及上機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介紹
2003网站太阳集团是繼中南大學和同濟大學之後,全國第三所開設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全日制高校。該專業始建于2003年,依托于土木工程專業下轄的城市地下工程專業方向進行招生,2010年通過教育部批準為獨立專業(專業代碼為081005T,英文名稱為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現設于2003网站太阳集团核資源工程學院,依托于我校“十一·五”、“十二·五”礦業工程重點學科,該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003网站太阳集团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擁有1門省級精品課程《爆破工程》。承擔了科研項目數十項,其中國防基礎研究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教育部重點科研基金1項、教育部高校博士點科研基金2項、環保部科研基金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5項、市廳級項目十餘項。獲得了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該專業目前已招收10屆共517名本科生,截至2012年6月中旬,已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6屆共334人,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培養了一大批面向國防、核工業及地方從事地下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
一、師資隊伍
2003网站太阳集团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現共有13名任課教師,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7人、助教1人;博士4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4人。
教師隊伍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學曆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系主要負責人及主要任課教師 |
負責人 |
張志軍(碩導) |
教 授 |
丁德馨(博導)、張新華(碩導)、楊仕教(碩導) |
副教授 |
張志軍(碩導)、劉 永(碩導) |
講 師 |
賀桂成、桂榮、楊雨山、李春光、招國棟、章求才、李超 |
助 教 |
伍玲玲 |
二、培養目标及培養要求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具備能适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國防工業、核工業發展的需要,具備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勘察、規劃、結構分析與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力,能在地鐵、隧道施工、監理、施工單位從事城市地下工程的規劃、設計、研究、施工、開發利用和生産管理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修業年限:四年 學分要求:學業學分180學分,第二課堂10學分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外語、計算機、力學,以及地下空間工程的現代科學技術、城市地下空間規劃、隧道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受到計算機應用、實驗研究、工程設計方法、生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城市地下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地下工程概預算和成本控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8. 掌握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岩土力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地下工程勘察、規劃、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工程測量、施工組織和工程概預算、工程監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9. 掌握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的設計方法;
10.具有進行城市地下規劃、工程設計、施工組織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初步能力;
11.熟悉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相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12.了解當代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的理論前沿發展方向;
13.掌握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岩土力學試驗和測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14.具有進行城市地下規劃、工程設計、施工組織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初步能力;
15.具有進行地下工程概預算及成本控制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土木建築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核心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地鐵工程、爆破工程、基礎工程、基坑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通風與空調、地下工程測試與監測、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與實踐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測量實習、認識實習、生産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
主要專業實驗:混凝土結構設計實驗、爆破工程實驗、岩體力學實驗、土力學實驗、地下工程通風實驗、地下工程測試與監測實驗、隧道工程實驗
三、實習基地
校内:有電子電工實習工廠和測量實習基地等。
校外:與廣州地鐵公司、中鐵各局、核工業第25建設公司廣州工程處、核工業井巷建設公司、與衡陽城區公路管理局、雲南省公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湖南核工業宏華機械有限公司、浙江昆侖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個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實習合作關系,可供本專業完成認識實習、生産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任務。
四、教學條件
我校擁有結構實驗室、建築材料實驗室、岩石力學實驗室以及工程力學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配備有與本專業教學和科研相關的各種實驗儀器、設備以及教學模型,其中大型儀器設備如SAW-2000微機控制電液伺服多功能岩石三軸流變試驗機、RMT-150B微機伺服岩石力學測試系統、WAW-1000C微機控制電液伺服萬能試驗機、BJSD-2E隧道激光斷面儀。這些實驗設備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條件。
同時,學校與學院配有并不斷完善本專業需要的各類圖書資料,專業刊物和專業圖書資料收藏齊全。此外還訂閱了中國期刊數據庫、重慶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等學術電子期刊,以及部分外文專業期刊資料。
五、就業前景
1、就業率曆年名列前茅
目前已有6屆畢業生,均順利走向工作崗位或是考取了研究生,即使當前就業壓力如此巨大,本專業就業率仍高達100%,居全校就業率之首。
就業去向主要有:中鐵一局、三局、五局、十局、十一局、十二局、十三局、十七局、十八局、十九局、二十一局、二十五局;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核工業西南建設公司等等。主要分布全國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太原、鄭州、武漢、長沙、南京、廣州、深圳、西安、杭州、南甯等地。
2、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和利用的需求
近二十年來,我國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急劇膨脹,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建築用地緊張、生存空間擁擠、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成為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障礙,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是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我國的城市建設對“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
3、城市地鐵建設的需求
城市交通擁擠以及地面交通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同樣嚴重制約着現代化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建設地鐵。
我國内地有二十二座城市有地鐵,簡稱“地鐵22城”,分别為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青島、鄭州、西安、成都、南京、無錫、蘇州、杭州、甯波、福州、佛山、深圳、南甯等城市在建或運營地鐵;大中華區有三座城市有地鐵,分别是香港、台北、高雄。還有更多的大中型城市(濟南、石家莊、貴陽等)正在積極籌建中。目前,“全國有28個城市有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或在建。其中,12個城市已有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
2012年9月5日,國家發改委網站集中公布了多項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和可行性研究的核準信息,涉及項目25個,達8000億元。其中,石家莊、太原、蘭州、廣州、沈陽、廈門、常州等7個城市的軌交建設規劃獲批;哈爾濱、上海等城市的建設調整方案獲批。另外,還有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軌交網、内蒙古呼包鄂地區城際鐵路規劃等區域軌交鐵路規劃獲批。
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相關專家介紹,到2015年,全國城市規劃交通總投資将達1.2萬億元。到2020年,将有40個城市建設地鐵,總規劃裡程達7000公裡,是目前的4.3倍。
4、其它地下工程的建設的需求
l981年5月,聯合國自然資源委員會正式把地下空間确定為重要的自然資源。近30年來,各國都在争相開發和利用地下空間作為重要貯存庫,如地下水庫、地下食物庫、地下能源庫、地下物資庫、地下廢物庫等。我國在此領域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尤其在地下能源庫、地下物資庫、地下高放核廢料處置庫的建設方面,都亟需大批具有地下空間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能力的專門技術人才。
因此,可以預測,随着地下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該專業畢業生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内(至少十年内),都将有着廣闊的就業前景。